優化組織結構,打造核心能力。抓“大”促“小”、優化結構、集聚發展、協調發展,形成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包容并蓄,資源配置更富效率的產業組織結構。對鑫泰鍛件、書浩軸承、寶鑫磨床等一批省級龍頭企業,從技改、研發、管理、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重點扶持,使其發展成為行業“小巨人”,將鑫泰的精車套圈、書浩的精密滾子軸承、寶鑫的智能磨床等龍頭企業各自的主打產品,捆綁上市,組團打市場。
縣政府每年重點扶持“10家骨干企業”并購重組、擴容提質;每年重點支持“10家發展型企業”開展技術、裝備、管理等多領域創新;從政策獎勵、資金扶持、要素等方面,加大培育“成長型小微企業”,推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幫助企業量身定制符合自身優勢的特色產品、研制特色工藝、打造特色服務,不做大企業的“復印機”。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方式開展合作,協調發展。目前,臨西縣超億元企業有6家,規模以上軸承和裝備制造企業有58家,中小企業呈梯次向規模企業遞進,不讓一個企業掉隊。
同時,鼓勵成品生產企業與零配件生產企業組成戰略聯盟,可縮短產業鏈,降低運營成本,增強了一體化經營能力。臨西軸承聚集區的1000多家軸承經銷商中,75%以上都與成品生產企業保持長期合作,遍布全國各地的4200余家經銷門店中,有70%以上與企業建立了供銷關系,實現了年生產7.2億套,銷售收入103.5億元,構筑起臨西軸承“賣遍全國,走向世界”的營銷網絡。
優化技術結構,打造核心技術。要想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必需有強有力的技術創新平臺作引領。臨西縣建成軸承產業技術研究院、現代化軸承交易中心,構建了“產、學、研、檢、展、銷”一體化產業體系和多層次自主創新體系。與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河南科技大學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對軸承集群內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集中攻關,組織行業共性技術攻關和關鍵技術研發。
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建設“研發間”,自主研發特色品牌。如今85%以上軸承企業有了“研發實驗室”,擁有自己的“招牌菜”:“寶鑫”軸承從為國內低端農機貨車配套,發展到為寶馬、奔馳等汽車配套;“飛龍”、“新方”的超高速靜音軸承“讓世界更安靜”,達到國際標準,出口德國;“海藍”、“衡耐斯”軸承出口日本;“億泰克”、“恒泰瑞欣”、“環馳”的 “滾動軸承”都是國際知名品牌,產品品牌實力位居華北地區。
優化產品結構,打造核心產品??h政府每年將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對獲得省名牌產品、省優質產品、省著名商標的企業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資金獎勵。對企業在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信貸補貼、項目技改等方面給予大程度支持。與哈、瓦、洛等全國知名軸承企業合作,實施產業技術革新,重點培育出一批擁有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加強高端產品生產能力,帶動提升臨西軸承產品檔次。
去年以來,臨西縣統籌各種金融資源平臺,通過發揮“銀企”對接、開展助保貸業務、引進新型金融機構、成立小額貸款公司等多項融資舉措的“集群效應”,為近200家軸承企業融資4.2億余元。每年爭取300萬元以上資金,扶持企業實施綠色技改、產品創新研發。助推低端產品向中端升級,做好量大面廣的中端產品,開發出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高端軸承,進一步提高軸承品質,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