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國軸承工業協會、航空精密軸承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型軸承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的2016上海國際軸承峰會隆重開幕。峰會以“創新升級求發展,共筑軸承強國夢”為主題,邀請了經濟界、產業界、學術界、企業界權威人士對國際和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形勢、《中國制造2025》、我國機械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進行了高屋建瓴的詮釋;對我國建設世界軸承強國的方向和路徑,對國際和我國軸承產業面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真知灼見的論述。瓦軸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孟偉以《實施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為題,作為企業界代表在峰會上個演講。
孟偉借用被譽為“當代德魯克”的管理大師—拉姆查蘭2014年底發表的一段論述開始演講:“這是的時代,也是壞的時代。這是整個人類歷史長河中,大規模的全球經濟格局重構。舊的規則即將打破,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在這洶涌澎湃的變革時代,求生存求發展,除去轉型別無選擇。往哪里轉才有出路,怎么轉才能成功?這是中國當前面臨的大挑戰,也是機遇。”1986年,中國軸承的競爭正式進入了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時代。過去的30年,中國的軸承業好比一艘舢板一夜之間被拋進大洋中,與國外航空母艦去拼爭,去求生存、謀發展。30年過去,我們不但沒有消亡,而且在競爭中前行,不斷壯大,并正在加速新一輪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這必將再一次影響和改變未來全球軸承行業的運行軌跡和競爭秩序。
孟偉總結了中國軸承行業取得的成績:一是完成了支撐中國制造業高速增長的歷史使命。中國軸承工業作為制造業的關鍵基礎件,在極其艱難的經濟政策和競爭環境下,仍然占據了國內市場70%份額,規模以上軸承企業發展到1600多家。二是實現了中國軸承整體裝備技術水平質的飛躍。中國軸承裝備整體硬件水平已經處于世界前列,更是領跑新興市場國家,裝備的數控化,生產的聯線自動化,花園式工廠隨處可見。三是實現了資本結構的多元化,產業效率大幅提升。四是拉低了全球軸承制造業的平均成本,為下游行業帶來福利。
孟偉指出,“十三五”期間是中國軸承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期,能否實現浴火重生,華麗轉身就看這3-5年的時間。轉型升級的實質就是以市場為導向,從供給側出發,滿足軸承客戶個性化、化的要求。孟偉對未來中國軸承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方向提出了意見:一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升級供給結構,實現與需求結構的匹配。中國軸承業調整結構不是簡單的去產能,而必須和技術創新相結合,提高高附加值產品比例,通過集約化和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和彈性,實現供需結構的匹配。二是創新商業模式,豐富服務內涵,提升服務結構,實現產品供給與服務供給的匹配。軸承是制造業的關鍵基礎核心部件,所服務的領域幾乎覆蓋了所有制造業領域,行業、客戶專業化和個性化需求復雜是其顯著特征,這就為軸承企業創造了更大的獲利空間。一方面,從客戶服務的價值鏈角度尋找可以產生價值的縫隙,如軸承單元、軸承組件、軸承+傳感器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另一方面,從技術服務角度,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創新服務模式,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產品,降低客戶的成本。無論是軸承的實物產品供給還是依托于產品上的增值服務供給,都需要借助于“互聯網”這一現代工具,以提高其性和即時性。三是實施兼并重組,實現產業規模與組織結構的匹配。即將展開的軸承業重組是市場化的減量重組,是專業化優勢互補的競爭力提升重組,是社會化的混合所有制重組,是規模上的1+1<2,競爭力上的1+1>2。四是加快全球化步伐,實現產品輸出與資本輸出的匹配。
孟偉分析了中國軸承行業未來競爭格局趨勢:一是從粗放型外延式增長轉向集約化內涵式增長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單位產品附加值的方式,增加行業盈利能力,摒棄單純追求產量規模和銷售規模;通過產業結構和組織結構調整,實現由聚焦“產品”的工廠型轉向產業價值鏈的競爭;將“工匠精神”融入智慧制造和精益制造中;更加依賴管理優化,挖掘增長潛力。二是國有軸承比重進一步下降,產業效率大幅提升。三是因新加入競爭者的減少,產業集中度將顯著提高。如今中國軸承需求進入飽和成熟期,中國軸承業提高產業集中度的時機真正成熟,隨著兼并重組的推進,產業集中度將顯著提高,對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作用將更加明顯。四是國際化步伐加快,全球化運營能力顯著提高。主要方式是:在歐、美、日發達國家建立研發中心,吸引國際高端人才,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建立海外本土化的應用工程師和銷售服務團隊,提升海外高端前市場主機客戶的服務能力和快速響應;建立海外本土化的生產制造基地,提升短交期、低成本能力和規避國家保護主義。
孟偉在演講后指出,過去的30年是中國軸承行業在充分市場競爭環境下努力前進、不斷壯大發展的30年。未來的3-5年是中國軸承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是艱難的時期,我們要做好迎接更大挑戰的準備。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迎接中國軸承業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