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的好名聲和“假冒偽劣”的煙店軸承?!
做為山東人,不管走到哪里,別人都會對我們挑大姆哥:山東人,實在,爽快,義氣。而我們也享受這種好名聲并極力維護我們山東人的形象。然而,提起山東軸承的形象卻是“假冒偽劣”,甚至有人提出“山東垃圾免談”!這對我們山東人來說是莫大的恥辱!這句話刺痛了我,使我不得不好好審視煙店軸承的發展。
我想只要是軸承業內人事應該都對煙店軸承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詳見文章煙店軸承的前世今生)。對煙店的過去,不想做過多辯解;對煙店的現在,不想打官腔重復那些華麗數字。只提2個詞“農民”“市場”
煙店軸承“成也農民,敗也農民”
農民的包容,成就了軸承市場的存在。(當初軸承市場并不在煙店,是在別的地方遷來的,如果換個詞就是“攆”來的)。農民的吃苦耐勞成就了煙店軸承市場的繁榮與發展。略舉幾例:我的一個表姑,當年為了趕工三天三夜沒合眼,現在他家資產過千萬;一個身家過百萬的嫂子,緊貨時一天只睡不到三個小時,而且是在椅子上;一個身家幾百萬的哥哥,家里仍然種著麥子,農民的本色沒變;一個身家幾千萬的老板,仍然每天6點起床。
然而,在那個商品緊缺的年代,農民的小農意識不可避免的顯現。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沒有競爭,窮怕了的農民是最務實的,到嘴邊的鴨子不能讓他飛了,攥到手里的錢才是自己的。可以說造假是被市場“逼”的,如同當年溫州的“禮拜鞋”“灌水打火機”,假冒偽劣層出不窮,其中堪稱經典的是用膠泥做滾子,顧客拆包裝時掉地上碎了。并且從事軸承生意的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初中應該就算高才生了,許多人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奢求他們有長遠的眼光、強烈的品牌意識,是不切合實際的。
當然,其中也不乏先知先覺者。堅持誠信為本,一些人創立自己的品牌,代表了煙店軸承的積極方面。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下,發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可謂不大,整個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場面。形勢一片大好,此處省略若干字(具體詳情點擊煙店軸承大好形勢)
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在紅火的市場背后,假冒偽劣依然盛行,山東軸承依然名聲不好,雖然我們已經擁有足夠大的生產能力和足夠過硬的質量(很多企業的產品質量可媲美國內線品牌,部分甚至達到替代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