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瓦軸與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圍繞數字化工廠建設,軸承材料,軸承冷熱處理、表面處理、測量等方面進行重點課題對接,開展緊密合作。
戰略的簽署極具劃時代意義。這意味著,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全面推進下,“軸承高新制造又邁向新的高度”,縮短了從基礎研究到量產的時間段,真正的實現了“產學研用”。
縱覽全國高端軸承市場,雖然我國在航天軸承上擁有100%的自主知識產權,但國際上的軸承高端技術仍舊被瑞典、日本、德國、美國所壟斷。加之,SKF、NSK、TIMKEN等國際老牌知名軸企的高端軸承研發與設計均都安插在本國。因此,我國在高端軸承方面向外界學習的機會并不多。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高端軸承的制造研究。
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高端軸承國產自主化只在武器、軍工領域有所突破,僅占總需求份額的5%左右。此外,我國還要每年進口軸承約40億美元,其中70%為民用高端軸承。這足以證明,我國高端軸承仍舊依賴于進口。
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我國軸承行業向國際市場的邁入,我國軸承出口同比增速發展已呈現出上升趨勢。與2016年相比,全國軸承出口創匯額增速、全國出口數量同比增速均有明顯攀升(如下圖)
這也就意味著我國軸承工業制造技術正處于攀升階段,正逐漸被國際市場所認可。
但據《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指出中國2014年制造業總人數5243萬,2015年十大制造行業總人數3206萬,2025年需求6192萬,人才缺口2986萬。
這也就意味著雖然我國高端軸承制造土壤肥沃,但人才缺口依舊較大,能否滿足日益攀升的高端軸承需求?值得深思。
就當下高端軸承技術研究環境而言,雖然關注度頗高并屢獲大獎,但學術研究與量產割裂嚴重。在大多數情況下,學術研究成果并未真正投入量產。因此,學術成果和量產之間的磨合,正亟待提升。
綜上所述,在傳統國外老牌軸企技術壟斷、向外界學習機會不多、高端軸承主要依賴于進口、人才缺口嚴重、學術和量產之間亟待磨合。同時,需求量攀升、出口量略有抬頭 的紛雜現狀中。瓦軸與中科院的聯手,無疑將高精尖軸承制造推向了新的高度。不僅實現了學術與量產之間的磨合,更實現了市場倒逼學術研究,在無形中培育高端軸承制造技術人才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