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融入世界經濟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有一天你發現,在國外的大大小小的商場里面,大多貼上了“made in China”的標簽,世界經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因為中國源源不斷的提供著中國制造的商品,但是如果你問一個外國人,對中國制造的印象如何?那么無疑就是,“廉價”,就像德國制造給人以“質量好”,日本制造給人以“技術領先”一樣,“廉價”是中國制造的一個標簽。我們總是要說,物美價廉,事實上,真正能做到物美價廉的很少,中國制造在廉價的同時,也頂著一頂這樣的帽子,那就是,質量不好,大路貨,技術基礎差。為什么會這樣?大多的中國制造沒有真正核心的技術而言,大多是模仿,所謂少數的創新,也無非是模仿有了一些創造性。
那么中國創造,就是迎合這樣一個時代背景而產生,它更多的希望,中國民族產業,有更大精力投入到對自身的技術研發投入,做出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但是,對于我們的民族企業來說,是不是在做這樣的事情,其實沒有,當我們看到聯想收購了IBM的個人PC業務,TCL合并阿爾卡特,吉利收購沃爾沃,就能看出,我們讓自己強大的方式,不是如何來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是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來快速的一夜之間壯大,這是急功近利的,也是危險的。
中國制造的癥結在哪里?我們太多的關注“制造”和“創造”兩個字,里面還是有著一定的浮躁的情緒,想法是好的,走得不好,會失敗的更慘,其實,我想,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用心去做好我們的“中國制造”。我們經歷過很多這樣的事情,花了很多錢從國外請回來專家,買回來技術,但是從中國的生產線走下來,我們就發現,產品不是我們想的那么好,相反有時候會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原因就是出在了我們那條可怕的“生產線”,如果我們不能改善我們的生產工藝,提高產業工人的素質,有了多少中國創造的技術,最后出來的產品都是一樣。
就像中國足球,足協要他職業化,商業化,于是,甲A一夜之間改成了中超,認為名字改了,模式也就改了,事實上呢,換湯不換藥。
所以,如果中國企業不用心,仍然懷著浮躁的情緒,仍然幻想著多快好省,不去想辦法改善自己“制造”水平,那么我們怎么稱呼中國的產品,結果都是一樣的。相反,我們靜下心來,扎扎實實的走好每一步自己的“中國制造”之路,那么“中國創造”走向世界,就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